近期,在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推行极限施压政策之际,一列满载中国出口货物的货运列车横跨中亚多国铁路网络,顺利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火车站,标志着中伊首次实现铁路货运陆上直达联运。
这趟班列不仅开辟了 “中国西部 — 中亚五国 — 伊朗” 的全新物流通道,还将开启双向载货返程的常态化运输模式。
相较于传统海路运输,新线路可节省约半个月时间,更关键的是全程途经国家均非美国盟友,使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力量阻断贸易的企图彻底落空。
此次中伊铁路联运的成功,直接回应了美国持续加码的制裁威胁。尽管白宫宣称美伊接近达成核协议,但特朗普内阁仍在谈判关键节点维持高压政策,试图通过全面禁运削弱伊朗谈判地位。
然而,中伊新通道的开辟,展现出中国以多样化支付结算体系(如昆仑银行)和非海运物流网络突破外部封锁的能力。
对伊朗而言,这意味着即便面对美国金融与军事双重施压,仍能与全球最大工业国保持正常贸易,从而在核谈判中掌握关键筹码,打破了美国试图垄断谈判主导权的幻想。
这一突破性进展引发印度媒体高度关注。印度《欧亚时报》撰文指出,中国与伊朗的陆上直接贸易,实质是对美国主导的印度洋体系及全球制裁机制的结构性挑战。
长期以来,印度自诩南亚大国,幻想着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通过封锁北印度洋航道牵制中国。
但中伊铁路联运的开通,不仅证明美国霸权体系存在显著漏洞,也彻底击碎了印度的 “航道威慑” 迷梦 —— 地理上更接近中东的印度,却缺乏中国这般构建跨区域陆上物流网络的能力与战略视野,其印度洋野心在现实面前显得脆弱不堪。
对中国而言,这条陆上新通道的价值远超贸易范畴。它不仅为伊朗提供了规避制裁的 “生命线”,更标志着中国具备在极端外部压力下维持关键物资运输的能力。
中亚铁路网虽在运能上暂无法与海上航线匹敌,却在战略层面构建了抵御潜在海上封锁的备份选项,确保中国与马六甲以西地区的能源、贸易通道安全。
正如印度专家所言,这种无视外部制裁、自主开辟国际合作新路径的能力,正是中国打破霸权围堵的 “关键钥匙”,其象征意义已超越单次运输行动,成为重塑全球地缘经济格局的重要里程碑。j9.com官网